柴勇同志带领党委一班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以做大做强为企业目标。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十二五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全面提升“数字化阆天司”品牌和管理形象。
一、着眼全局,以科技兴企为目标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燃气的供应、服务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工艺流程的信息自动化平台势在必行。
2003年,先后投入资金,将10个输储配气站原有的双波纹差压计计量,改装为天然气微机计量系统,使天然气流量、压力、温度变化实现了自动采集,通过光纤将生产数据接入总公司调度中心,使调度中心人员实现了实时监控和调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远程实时监测网络和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的SCADA系统。SCADA系统的建成,不仅保证了管网运行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而且满足了对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要求。总公司调度中心通过采集到的运行参数,合理进行调配,使整个输配网保持最佳的分布和平稳状态,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减少输配过程中的供气损耗,最大限度延长管网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事故,提高天然气管网的运营效益。2011年,柴勇同志又对原有的计量子系统、分析子系统、监控子系统、通讯子系统、售气子系统、GIS地理子系统、OA办公子系统、视讯系统、城市公交一卡通系统、ERP财务系统等10种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保证了总公司信息共享。同时,柴勇同志通过深入探讨研究,大胆投入200万元构建了出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平台。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实时拍照、防劫、防盗、定位、语音通信、智能调度、远程控制、车辆管理等功能,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保护了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科技含量。
二、创新思路,以信息技术为抓手
总公司投资建设的地下深井储气,乃全国之首例。尤其是对进口的改造和深井的检测,更是国内技术难题。对此,柴勇同志积极主动联系南充质监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多方协调沟通,与科研、检测人员一起进行调查摸底、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地下储气井的静态和动态表现、储量、压力、温度等情况实时收集数据,在不断的反复试验终获成功。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总公司七里和神门关地下储气井井口改造和地面动态电子监管工程,顺利通过国家安全检测验收。
为了实现各级各部门更加方便快速的沟通,柴勇同志又对软件的统筹、流程的走向、人员的操作难易程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与信息化建设人员一道,把燃气设计、材料预算、材料发放、燃气安装、燃气售气,财务收支、查询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发出了一套适合阆中天然气公司自己的自动化收费平台;2011年,他积极与中国电信联系,合作打造了“古城阆中通”,基本实现了公交、出租、燃气缴费等领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信息共享,建成了城市一卡通平台,已拥有用户1万多人。目前,总公司正在申请国家住建部的“IC卡城市密钥”,将对市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库化和网络化管理。今后,IC卡除了可在公交、燃气购买上运用外,还可在水、电、出租车、有线电视、医疗保险、超市购物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刷卡缴费、实现小额购物消费和个人有关信息查询等功能,方便市民生活。力争到2014年,发卡总量达到城乡全覆盖,从而推动“数字阆中”向“智慧阆中”迈进,使阆中市民能够享受“智慧阆中”建设带来的便利。
三、不断学习,以时不我待为动力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柴勇同志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总结经验,做好笔记,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总公司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时刻鞭策自己。同时,柴勇同志不忘抓员工队伍教育,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专家讲解计算机的运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等;定期定时定量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最终成绩与年底“评优”“评满”直接挂钩。根据学习情况,挑选成绩优异者到兄弟单位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为公司信息化建设奠定了理念基础;让员工人人会使用计算机软件,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应用基础,真正使信息化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总公司认为柴勇同志已具备四川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条件,特推荐柴勇同志为四川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