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十四五”:实体、科技与金融资本的融创

——2021新年寄语
四川企联副会长兼秘书长、本刊总编辑 梁勤    
   极其动荡的2020,中国成为历经贸易、科技与抗疫大战、全面加速恢复并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荣耀史册。“脱贫攻坚奔小康”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深根开花结果,特别是以“嫦娥五号”、“勇士号”等为代表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一系列融智创新成就的“组合拳”,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决战“十四五”、实施“2035目标”并实现中华民族重返世界之巅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五”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表明,实体经济及“中国制造”最完整产业链的竞争力,是他国所无法复制与阻断的,是中国制度优势及五千年文明基因等要素高度融合的创造与创新的“内核”。它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核心技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支撑。因此,对于我们14亿人口且正在蓬勃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壮大实体经济必是基本国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日,政府叫停蚂蚁集团的上市及其处罚等举措有着非凡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如“蚂蚁花呗”这种引流消费并造就众多“暴花户”而可能导致“寅吃卯粮”的文化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传统。因此,此举不仅是反垄断并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抵御“外患”、消除“内忧”的长远之举,是政治经济学与科学之道,是以人为本的治理之举,是下好先手棋、应对“科技战”之后将要到来的“金融战”及“货币战”的智慧之选。
   量子时代的大机会就在眼前,大平台应该有大使命、大格局、大担当。尤其靠宽松的市场政策而“爆炸式”做大的平台公司,不发挥其所拥有的金融资本“强正相关”功能助力实体、助推科技创新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反而过度地与小商小贩争市场、拼成本的做法,既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也造成了大量隐性失业、国家和谐成本的增加与资源的浪费。与其“吸鸦片式”的缠绵病榻,不如“自我革新”而断臂求法,把可能导致国家金融风险、数据资源安全等隐患、梗阻、地雷摧毁于“十四五”的起点,为新发展格局铺设康庄大道。与此同时,从大环境上倒逼大平台企业、尤其是企业家们遵循法律法规并向任正非学习,向马斯克取经,用真正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去开拓“无人区”,实现远远超越自身商业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式的社会价值。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们要深刻领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刻理解金融资本与实业、科技的融创之道及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为决胜“十四五”和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开好头,就必须努力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赋能实体经济,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融资体系。二是服务市场循环,稳定和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循环。三是支持创新体系,形成投资与创新的良性循环。四是助力消费升级,提升民众生活品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这是继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平“自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之后又一伟大的里程碑式论断。这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攻克“卡脖子”,打造“杀手锏”,炼就“独门绝技”的创新指南。同时,也为科技创新、实体壮大与金融资本的增值找到了共赢的方向。
   实体立国,科技强国,金融兴国。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成为了金融资本与实业、科技深度融创的最佳发力点与价值交汇点。它包括信贷科技、财富科技、诚信与监管等方面的科技。如以区块链技术推动的数字人民币和全球化创新链金融,以量子技术所带来的对科技与实体的革命性突破,两者都具有同等的化时代价值。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