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特邀副会长、
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 傅志康
 
 
 
按:乡村振兴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 作为慈善组织的社会功能,协会几位驻会领导从实际出发, 联系协会工作,在深入调研,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调 研成果,近期《天府公益》将陆续推出。现将傅志康会长《关 于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径探讨》一文印发,供大 家学习参阅。
 
 
实现 9000 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完全脱贫,是我国党和政 府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是基于对人类生存权这一基 本人权的深刻理解,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 理念的生动体现。中国全面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是基 于对人类发展权这一重要人权的精准把握,更是中国共产党

为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执政目标的具体行
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是基于对辩政唯 物主义发展观的科学实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发展和 进步事业的创新贡献。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的有效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实践探索,更是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方法论。探索脱贫攻坚与乡 村振兴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要在“结合”上做好文章。
一、对象选择上找准结合点
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前半 篇文章。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继续和升华,是脱贫攻坚的 后半篇文章。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是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贫 困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乡村振兴的工作对象 是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的社区、组织及其所包含的全部农村 人口,主要对象是全体农民,主要的产业载体是农业,范围 是整个农村地区。
截止 2020 年底,我国用七年时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实现了现行条件下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 摘帽和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意 味着在当代和平条件下,最大的社会动员取得了圆满成功, 是中国历史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共 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人类减贫事业的最大贡献。在此基础上, 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主要的工作对象变了,但 又没变,范围大了,但重点没变,乡村振兴的工作对象涵盖

了脱贫攻坚的全部对象。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的社会发展,
通过扶优、扶大、扶强,立标杆、树旗帜,引领社会发展的 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的必然举措。但是,“抓两头带中间”也是我们推进工 作的传统方法,它符合“矛盾论”的基本原理,要坚持扶优 与扶弱相结合,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标杆引领,不忘查“漏” 补“缺”,不能让监测户、边缘户成为“漏”和“缺”。必 须兼顾车头、车尾,如果脑袋在前面跑,屁股没跟上,次要 矛盾也可能变成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可能转化成主 要方面,必然影响乡村振兴这一宏伟大业的全面实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必须在工作对象的兼顾上 做好文章,有效克服“水桶效应”,关注传统短板,预防新 的短板。从面上来看,必须继续抓好原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 区的工作;必须继续抓好原深度贫困县暨现行乡村振兴重点 县的工作;必须继续抓好原深度贫困村暨现行乡村振兴重点 村落的工作;必须继续抓好脱贫户和脱贫人口的继续扶持工 作;必须常态化抓好存在因灾、因病等返贫风险农户的工作。
二、政策扶持上找准平衡点
关于乡村振兴,国家出台了法律、政策和规划,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也都推出了本地的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和中长期 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但多以普惠政策为主,在已 经出台的政策序列中,很少再提及特惠制的政策,这应当引 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高度重视。如果一

味地强调扶优、扶大、扶强,只注重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区、一部分行业在先行先试中成为领头羊,以此牵引乡村振 兴事业的发展,相应政策就会失去平衡,对应工作就会有失 偏颇。为此,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体现资金安排的精准性。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 衔接资金安排上,扶优、扶大、扶强是共性问题,但扶小、 扶弱就是个性问题。解决共性问题的资金安排,按大的原则 和方向安排即可。对解决个性问题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不同 地区、不同村落、不同农户以及制约发展的不同因素区别对 待;要坚持重症施猛药,对贫富差距较大、返贫风险较大、 连片推进难度较大、发展基础较差的特殊对象,要加大资金 倾斜力度,快马加鞭,促其迎头赶上。
二要体现项目规划的针对性。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 衔接项目规划上,既要体现面上的生产力布局,建设跨区域 的大型基础设施,解决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的问题,又 要补齐一户一人的生产生活设施短板,切实安排到村到户的 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为一户一人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既要 规划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要规划好人 有一技之长、户有致富门路、村有当家产业的项目清单,解 决好乡村振兴中的细胞问题;既要解决主要产业链上下游堵 塞不畅的问题,又要体现对薄弱产业的扶持,对欠发达地区 的扶持,对弱势群体的扶持,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规划 不同的项目。

三要体现落地措施的可行性。乡村振兴涉及“三农”工
作的方方面面,这种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布局, 在落地措施上,必须精准对接,犹如做一桌国家治理的“满 汉全席”,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乡村振 兴促进法》《国家乡村振兴规划》,省级地方政府也已经制 定了乡村振兴规划,国家三部委也出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但是这些法规都是宏观 的,在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落实和工作的具体推进上,应 当结合当地实际,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否则,将对乡村 振兴的大局产生一定的制约和负面作用。
三、工作谋划上找准立足点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继脱贫攻坚后的又一次和平时 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作为一个中长期的重大任务,必然涉及终极目标、中期目标 和最初目标的定位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却是一项持之以恒的 基本要求。就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现状来看,三分之二 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三分之二的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家庭脱贫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劳务收入。在 沿海以及国内一线城市,外向型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外向型 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原来的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待业。这一部分刚脱贫的农村家庭,失去 或部分失去了劳务收入以后,他们当前的家庭生活怎么维系, 基本生产和再生产怎么推动,这都是我们基层政府和社区组

织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应当解决两个相互关联的
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岗位难找,另一方 面是市、县两级城镇已经建成的大量的工业园区招工难、技 工难找,这实际是影响充分就业的同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 这部分家庭搭建就业的桥梁,打通就业环节的堵点,成为当 务之急。必须在技能培训、就业信息传播、配套政策落实方 面下深水,把工作做细、做实。解决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问 题,应当成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的着力点。如果不切实解 决好眼前的持续增收问题,就会出现成规模的脱贫人口返贫, 就会严重制约乡村振兴大业的持续推进。
四、目标导向上找准共同点
从收入和家庭生活基础上看,当前农村人口大致可以分 为三类,一是比较殷实富裕的致富带头人、业主大户和新型 经营组织负责人,二是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现行条件下的中 等收入农村人口,三是刚刚脱离贫困线、初步摆脱贫困的农 村人口。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本要求是农民富、农业强、 农村美。在前述三类农村人口中,不管基础如何,不论现状 怎样,都要实现“农民富”这一基本要求,最终还要实现共 同富裕这一宏伟愿景。这就是共同点,这就是不同人群都必 须最终实现的共同目标。为此,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人口, 要区别对待、精准施策。对第一类农村人口,要给予持续的 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对第二类农村人口,要从资本运作、

经营管理等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上进行引导和提
升;对第三类农村人口,就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从预防返 贫、稳定增收等方面引导他们平稳过渡,对有条件的农户, 积极支持他们完成财富和能力上的原始积累,鼓励他们中出 类拔萃的人进入第一方阵,让绝大部分人进入第二方阵,实 现“走中游、随大流”的目标。最终,让三类人群都能按照 既定方向实现共同目标。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