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年贺词
本刊总编辑 梁勤
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是几百年来人类经济发展史的两大难题。近日,“共同富裕”一词瞬间火爆,就像一股暖流流向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心间。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好图景:即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奋斗图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全国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本刊总编辑 梁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一系列政策和一揽子举措来促进形成和加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协同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创造、发展高质量,为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基础,尤其作为价值创造引领者的企业家,其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企业家成为共同富裕带头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吃“大锅饭”“养懒汉”,更不是“劫富济贫”。因此,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治国为民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目标”,这需要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推进。核心在于构建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和均衡的社会生态,关键在宏观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微观上一如既往坚持弘扬企业家精神。
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就是解决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企业家作为做“蛋糕”生力军中“点石成金”的核心要素,做优做强做大做久企业就成为了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就成为了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排头兵,就成为了实现全民美好生活的王牌军。为此,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把握大势,立足“内循环”、顺通“外循环”,实现“双循环”。从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出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共同富裕、“双碳”目标等社会价值与责任植入企业的价值观、战略和执行力。当下,要认真领会并坚定执行好“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降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的垄断利润,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与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而导致的“内卷”、“躺平”等社会问题,举国之力,凝聚资本与人才投入到“补短板”、解决“卡脖子”的硬核上。
其次,推进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数字经济、质量强国等战略。不断满足民众对产品消费升级的迫切需要,提升人民服务获取的便利度、体验度、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美好生态的沉浸式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热心做好慈善,援助弱势群体,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家。慈善事业不仅是人类的美德工程,也是企业和企业家感恩回报社会、极大提升弱势群体幸福常值与人生价值的丰碑工程,更是企业家的社会与历史价值所在。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因此,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和褒奖。由于历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我国目前的三次分配水平还较低,2019年,美国慈善捐赠占GDP2.1%,中国占GDP0.15%,2020年中国的GDP是美国的70%,慈善捐赠总额是美国的5%左右,人均慈善捐赠额是美国的1%左右。与此同时,2020美国前50位慈善家捐赠了247亿美元,中国前50的慈善家捐赠了近300亿人民币。由此看出,中国企业家善达天下的仁爱义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杰出企业家曹德旺作为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的标杆走出了一条“实业+创新+慈善”的第三次分配模式,值得广大企业家学习与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