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核建中】紧紧把握文化强国、文化强企的主旋律 成为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赋能者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亚洲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基地,公司企业文化的凝聚过程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一脉相承。57年的拼搏进取,4次创业的艰苦征程,使得红色基因融入了公司的文化血脉,它起步于“三线”建设的宏图大略,扬名于“国之光荣”的秦山一期,发扬光大于“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并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打造了国际合作的样板,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实现中核集团“三位一体”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1965年,一群核工业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汇聚到不毛的山沟扎下营盘,面对着无路、无水、无电、无房的穷山恶水,忍受着干打垒、睡板板床、煮钢管菜、喝金江水的日常生活,头顶青天,脚踏荒山,激情豪迈,披荆斩棘,劈山筑路,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片荒凉之地上按期建成现代化的公司生产基地。正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建中人形成了“事业高于一切、因陋就简、乐观进取、高速推进工程”的“干打垒”精神、“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保密责任重于泰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基因,是红色年代的血脉传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核工业战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作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重要指示。公司全面动员,开始了中国自主核电燃料元件研制。1989年,中国大陆首座核电项目——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投入运行,公司为其打造的核电燃料元件填补了国内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空白,成就了“国之光荣”。1995年,公司又为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制造首炉燃料元件,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大型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这一时期,尽管改革开放的春风乍暖还寒,公司还是克服了国家战略调整带来的限产停产困难,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聚焦主业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用“坚持改革开放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振兴建中的奋进精神”,“核安全至高无上”的核安全文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是顾客的安全”的质量文化唱响了建中人“春天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公司抓住国家发展核电这一机遇期,加快了推进我国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进程。通过“大线一步、二步”技改工程和扩建技改工程,公司产能达到800吨金属铀,跃居世界前列。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提供了核燃料元件,迈出了中国核电技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公司提炼出了、“一切求更好”、“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地”、“国家为重、用户为先、员工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正在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跨越。公司全面承接了新中核企业文化,将践行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在内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转化为了“强核强国”的实际行动,从培育一流企业文化、塑造一流品牌形象、打造一流团队、推进实现新中核新使命着手,持续增强干部职工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助推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作为我国核燃料循环和核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公司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要,提出并实施“158711”发展战略。其代表作便是为“华龙一号”打造出“华龙之芯” 核燃料元件并批量化生产,此项工程中,公司成就了中国核燃料元件制造史的多项第一!“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是中核集团坚持走中核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核电发展经验,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2019年,公司成功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核电燃料元件研制生产,形成了批量化生产能力。2021年,公司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核燃料元件生产,使我国成为继欧美之后,完全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2022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公司生产的“华龙之芯”成为“点亮”核电机组的最美“火炬”。


 
截止目前,公司已具备法国AFA,俄罗斯VVER和中国华龙等各种类型的核燃料组件以及初级、次级中子源、控制棒、可燃毒物棒、阻力塞等相关组件的全堆芯核燃料元件供应能力,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核燃料元件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六位,累计向秦山、大亚湾和巴基斯坦恰希玛、卡拉奇等核电站制造并提供了超过20000组高质量的核燃料元件。历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近300项。2020年,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四川企联 胡雪峰 刘建平,中核建中 徐芾)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