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气矿党委书记、副矿长蒋彬
川西北气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前身系四川石油管理局广宁石油勘探指挥部,先后历经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四川油气田公司川西北分公司、川西北气矿的组织变迁,现隶属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气矿现有在册员工2200余人,机关职能科室13个、直属机构6个、所属基层单位22个,管理对外投资公司1个,主要负责北起广元、南至雅安、乐山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油气产品和天然气化工产品的加工、销售,为广元至成都沿线及川西地区的28个市(县)提供工业、民用和商业天然气。气矿机关位于诗仙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
做百年企业、建百亿气矿。气矿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立根铸魂、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程。在坚实文化浸润下,先后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总工人先锋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从2009年起,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一、精神奠基:坚实文化的形成与积淀
川西北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从历史记载的汉代世界第一井“临邛火井”,到新中国石油师入川首站,再到新中国四川盆地第一口油气探井江2井,川西北石油人始终怀揣满腔热血,坚定执着追寻大气田梦想。
川西北也是盆地勘探开发最具成长性、挑战性的地区。其勘探开发历程既是一部爱国创业史,也是一部科学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积淀史。辖区处于龙门山、米仓山前沿推覆带,地层埋深、压力系数和复杂程度超出想象,被业内公认为勘探开发“禁区”。导致了半个多世纪曲折迂回的探索历程,也造就了愈挫愈勇、迎难而上、坚韧执着的精神秉性和文化禀赋。
生于忧患——在为国分忧中植入赤胆忠诚的红色基因。坚实文化基因,肇始于年轻共和国的贫油忧患。1953年首批石油师人转业后,以“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强烈责任感和“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的豪迈气概,从陕西、青海奔赴四川,川西北广元、江油地区成为资源勘查第一站。海棠铺地质调查、厚坝找油气、龙泉山勘查……石油师官兵汇入找油气大军,带来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优秀作风,为石油战线注入红色基因和硬朗气质。为国争气的初心和会战洗礼锤炼忠诚秉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条件服从”等传统凝聚石油人意识共同体,奠定石油精神的坚实根基。
始于创业——在备尝艰辛中涵养砥砺前行的坚韧内核。创业之初基础弱、底子薄,装备物资极度匮乏,石油人喊出“缺油缺气不缺精神”的口号,“人拉肩扛背钻机”“三块石头支口锅、风餐露宿在井场”,满怀豪情壮志,把创业目标与党和国家核心任务无缝对接。从海棠铺到厚坝,南下龙泉山,北上九龙山,东查西找,挑战复杂地层,以实践推动地质认识,再以认识促实践,“不擒气虎誓不休”,在荜路蓝缕创业征程中,坚实文化内核逐渐萌芽。
长于奉献——在油气报国中赓续苦干实干的优秀品格。每一次地质认识和勘探突破,都带来精神理念的赓续升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打成中国首口7000米超深井“关基井”,以“争气井”和“政治井”向党和祖国献礼。其间,“千难万苦破难关”“泥浆池中抢险”……诞生全国劳模刘汉贤等一批英雄榜样。以钻井技术革命掌握油气富集规律,形成制服“深层气虎”工艺技术。客观与主观世界改造相互影响,推动技术进步和精神文化开花结果,在中坝地区擒获首个大中型气田,奠定气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成于创新——在赶超梦想中萃取担当奋进的时代魂魄。新世纪以来,中坝、平落坝等气田步入开发后期。川西北石油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指示精神,在“5·12”汶川、“4·20”芦山大地震灾难中磨砺成长,勇做保障能源安全“种子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发展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实施风险勘探,海陆并举,推动“4251”战略发展目标。川西深层海相、致密气、火山岩气藏取得历史性新发现,储产量实现历史超越。唱响“龙门山前党旗红”主旋律,加快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风光电新能源业务,建设“五个一流”的最美气矿。
二、凝炼熔铸:坚实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半个多世纪积淀传承,气矿逐步形成拥有深厚文化根脉和精神根基的文化体系。从“坚韧执着、实干稳健”,到“坚韧执着、实干担当”,坚实文化的核心升华凝炼,成为石油精神在川西北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实文化的内涵
——坚韧是意志品格,是“坚实文化”基本特质。是长期身处艰苦环境的自强不息,是迂回曲折探索复杂地层时的锲而不舍,是面对困难挑战永不言败的不屈不挠。越是艰险越向前,深耕世界罕见“一超两高六复杂”(超深,高温、高压,构造、储层、气水关系、压力系统、井筒完整性及地面条件复杂)勘探禁区,打造复杂有水气藏开发典范,谱写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壮美篇章。
——执着是奋斗信念,是“坚实文化”持续动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韧不拔、久久为功;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百折不挠。怀揣为国找气崇高理想和满腔热血,四上海棠铺、三上厚坝、二上龙泉山,从艰难创业到发展壮大,彰显“绿色发展 奉献能源”的企业价值追求和“和合共生 气美家国”的石油情怀。
——实干是行动作风,是“坚实文化”关键保障。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不断出发攀登、超越历史。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气神,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法和坚实保障。
——担当是使命责任,是“坚实文化”精神内核。是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价值导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奋发有为、敬业履职,以书写历史的信心气魄和不辱使命的担当作为,坚定不移扛起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为西南油气田公司“上产500亿、奋斗800亿”勇挑重担。
(二)坚实文化的特色
濡染巴蜀文化自由豁达、自强坚忍的地域特征。巴蜀文化,是以今天四川、重庆为核心地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共同创造的,其所蕴含的精髓可概括为,雄奇血性的爱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自由豁达的人文理念、自强坚忍的可贵品质。特殊环境对“坚实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影响,川西北石油人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为保障能源安全矢志不渝、信守承诺,展现出艰难困苦中的耐受力。形象展示上,对外集中体现出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对内表现为每个个体内在的坚韧顽强品格,处处展示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创业精神。
赓续军队文化忠诚无畏、攻坚克难的红色基因。川西北油气事业发展,源头正是“听党指挥、信念坚定、忠诚无畏”的军队文化。油气奠基者来源于石油师战士,以“指导员”为基层政工干部的组织架构脱胎于军队,“逐油气而居、无条件执行”的纪律和作风渊源于军队。在没有硝烟的会战中,在铁与火的熔炼洗礼中,铸就了血脉里的红色基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拼搏奉献。
传承李白文化自信浪漫、大胆创新的情感内蕴。江油是伟大诗人李白故里,川西北石油人深受诗人昂扬乐观的气魄和豪迈自信的气概影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半个多世纪与地层反复较量,解放思想、打破宿命论,敢于挑战传统油气勘探理论“禁区”。从寻找构造圈闭到寻找岩性圈闭,从低压浅层气田到高压深层含硫气田开发,从常规到非常规资源,领域不断拓展。秉持改革创新精神,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矢志找寻大场面、建设大气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出大气、造大美、献大爱。
三、璀璨升华:坚实文化的实践与做法
气矿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石油精神中汲取养分,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和合共生 气美家国”的合气文化引领下,赋予坚实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合气文化谱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鲜明的时代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价值的共同性。
(一)清源浚流、植根正道,在价值导向上提升政治站位,高举旗帜谱新篇
擎旗帜,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关怀和培育下开展夺油找气会战,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落实“第一议题”,利用“线上+线下”“会场+现场”,原原本本学理论。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党的宗旨,弘扬党的传统和作风,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立梁柱,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坚实力量。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搭建党建工作“四梁八柱”,推进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六大党建工程。培育能够激发、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凝聚员工智慧力量的思想舆论和文化氛围,用厚重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促进企业高质量、健康和谐发展。
筑根魂,党建“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和“魂”,打造“龙门山前党旗红”党建品牌,传承和积淀坚实文化。推动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强标准、推示范,支部建设与班组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催生西南油气田公司首批“示范党支部”,2个基层党支部获中国石油和省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温润而泽、日新其德,在品牌塑造上注重内涵挖掘,打造形象新名片
坚持文化引领,深挖坚实文化内涵和外延,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让坚实文化人知人晓,形成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外向开拓,“文化+”打造传播矩阵。丰富“文化+载体”“文化+平台”“文化+物件”融合形式。高标准建成气矿企业文化暨科技展厅,打造为企业精神教育和科技成果展示基地,接待内外部参观交流2600余人次。在办公场所、基层场站建劳模走廊,营造尊重劳模、崇尚先进氛围。实施办公大楼亮化工程,以正能量标语和画面点亮央企形象。加大历史文化发掘保护,编纂川西北大事记;以企地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融合发展为目标,以文化管理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企地文化融合建设的新途径,将石油文化和古驿道文化、红军文化等资源地文化有机融合,与苍溪县政府共同打造“征气驿道”红色教育显性化载体,受到一致好评。
内向发掘,潜心修炼“文化内功”。深挖文化资源,凝聚高质量发展集体意识,增强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坚实文化的引领下,形成了“四心、四精、四力”“深耕世界复杂气田 打造四新标杆场站”等特色班站文化,并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文化更加浸润人心、滋养精神。拍摄制作形象宣传片,制作以红色精神传承、全民抗疫,以及反映石油人主动申请到一线建功立业等为主题的多部微电影。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创作出一批“有油味、有张力、有格局”的文艺作品和原创歌曲,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地方各类文体奖项46个。
(三)文以化人,践善于行,在宣传教育上着力融合创新,铸魂育人树形象
文化守正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力,发挥协同优势和整体效应,“报视网微”齐头并进,延伸文化触觉。采用远程连线报道一线抗疫保产,发挥“气聚川西北”微信平台优势,丰富文化产品呈现,增设有个性、有特色子栏目,提高“二次传播”效能,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深度报道、电视专题、新媒体攻关组,策划“聚焦‘4251’”“提质增效一线行”等系列报道,多篇文章被国内主流媒体登载。
彰显志愿精神,滋养人文情怀。推行岗位学雷锋、关爱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贫困助学计划等志愿服务。深化“五心六点”服务,开展“以邻为亲 守望相助”关爱活动。气矿员工发起成立“江油市滴水公益”志愿组织,深入社区、学校开展防疫消毒和防控宣传;以“青”字号品牌打造阳光文化平台,“宝石花志愿服务队”16年不间断到江油特殊教育学校献爱心;开展上产地特殊困难学生助学172人次。
扩大“朋友圈”,履责担当塑形象。前往甘孜州九龙县石头沟村开展“情系九龙 与爱同行”活动,投入基础设施修复资金30万元,“以购代捐”近200万元。在广元市东溪镇修建希望小学,20余年为近6000名大山深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始终秉承“企地共建、服务共行、文化共享、和谐共融”的理念,做好“小社区”里的“大民生”。为江油市涪滨社区提供了1400余平的办公用房,并承担部分日常运行费用,助力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共同举办道德讲堂、老年大学,携手开展广场健身舞交流展演、门球友谊赛等文体活动,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崇德尚美、弦歌不辍,在核心理念上秉承企业宗旨,生动实践激活力
以员工群众为中心,价值认同绵绵用力。搭建联系纽带聚气树人,建立三级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及月报制度,精准把脉思想状况;建立“员工留言板”,打造下情上达“千里眼”“顺风耳”和保持和谐氛围的“小树洞”。实施建功立业、扶贫帮困、文化体育、和谐建设等“七大工程”。高效建成剑阁、九龙山倒班公寓,完善文化阵地,提升一线倒班员工获得感。修缮周转房86套,解决异地调动员工“租房难”;食堂标准化建设、员工健康小屋等民生行动落实落地,让职工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气矿剑阁天然气净化厂成功创建“四川省健康企业”。
以提素培优为引擎,文化赋能久久为功。将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紧密联系,健全落实“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的人才发展机制。推进“鱼跃龙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线下线上教育培训、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把年轻干部放到最艰苦岗位、最重要项目,让党员先锋队成为石油中坚。先后涌现出全国最美志愿者邓启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敏,中国石油劳动模范庞成,四川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朱霞,“江油好人”王开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代表,鲁大勇工作室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以全员执行为圭臬,砥砺前行驰而不息。发挥“全员全业务执行力建设”主引擎作用,大兴调查研究和开拓务实作风;开展全员“爱岗、知岗、讲岗”活动,增强员工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主动、守正创新的意识,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以不让事情在我手中耽误、不让执行因我而打折扣、不让气矿快速发展因我而受影响的“三不让”原则,发挥过程考核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唱响实干担当主旋律。重温石油会战文化,开展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再传播;将红色教育基地、条件艰苦的生产现场作为党性教育和文化建设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立足实际、创新实干的“行动力”。
四、源头活水:坚实文化成效与启示
六十余载实干精神薪火相传,一甲子辛勤耕耘硕果飘香。奋进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气矿始终坚持以文化谋企业之道、固企业之本、聚企业之力,源源不断的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成效一:坚实文化培根,共筑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文化弘扬聚同心汇合力。气矿始终把企业文化繁荣兴盛置于党和国家层面大背景,企业层面大发展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突出党的中国石油、国家的中国石油、人民的中国石油的责任担当,以坚实文化培育价值共识,契合石油精神、浸润“合气文化”,不断赋予新时代的意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更加嘹亮,干部员工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蹄疾步稳推进天然气增储上产的行动更加自觉。气矿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是西南油气田公司最早获得并保持该荣誉的单位。
成效二:坚实文化赋能,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文化实践促发展见实效。面对国内油气体制改革加速,面对前期产量滑入低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气矿始终步履“坚实”,用令人鼓舞的成就演绎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生动实践,从西南油气田公司“后备战场”转入“主力战场”。钻井提速提效,频频刷新国内纪录;剑阁天然气净化厂运行“安稳长满优”,相关指标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研发国内首例自生热解堵工艺,固化形成“固定油嘴+笼套式节流阀”的高压节流工艺,创新创效成果显著。2019年,气矿提出“4251”战略发展目标,2021年产量站上19.23亿立方米新高。2022年初,凭借资源底气和勘探开发的进展,气矿对“4251”进行了新的诠释,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23年,建成年产能50亿立方米;到2025年,探明储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年产量达到50亿立方米;到2030年,气矿年产能达到100亿立方米,建成库容100亿立方米储气库,建设最美气矿。
成效三:坚实文化脉动,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文化传播福乡邻扬美名。我们聚焦央企责任使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喧嚣的城市、美丽的乡村、悠久的古镇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十三五”期间,累计供应天然气88.72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200万吨煤炭,减排1100万吨二氧化碳,九龙山气田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我们着眼民生福祉,始终秉承“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理念,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为地方缴纳税金超过1亿元。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把文化向社会浸润,让石油精神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让每一方气充满温度,得到地方的高度认可。从加速天然气开发到践行“双碳”承诺,从实施精准扶贫到助力乡村振兴,从震不垮的“气脉”到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每一次挺身逆行、每一次破冰攻坚,我们用责任与担当一次次擦亮全国文明单位“金字招牌”,气矿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基业长青,需要文化长青;文化长青,需要实践常新。
在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党建引领是企业文化建设之魂
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党的建设引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风向标,文化建设作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建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以党建文化引导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并把它渗透到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建设、人才资源开发、品牌打造、企业形象树立等方面,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企业“文化力”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
启示二:上下同心是企业文化建设之基
企业文化是“以文化人”的过程,企业发展需要以经营者的文化理念为指导,将经营者的价值追求变成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真正形成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承载者,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都需要员工参与。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战略实施高度融合,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使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使企业文化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启示三:守正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之要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石油先进文化的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挖石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基层作为文化落地的主战场,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丰沃土壤。要深化文化实践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个性化、多样性的特色基层、班站文化,推动企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引领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相促、同向发力,促进干部员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打通文化引领的“最后一公里”。
启示四:交融互鉴是企业文化建设之韵
世界因多彩而美丽,文化因交流互鉴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的过程,不同企业和企地之间文化交流融合与互动,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客观需求和企业外树形象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石油精神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善于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管理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统筹做好“+文化”和“文化+”两篇文章。深入开展文化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互动关系,充分发掘不同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利用好身边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气矿将秉承初心、砥砺前行,深挖文化内涵,凝聚思想共识,围绕加快上产、科技创新、“油公司”模式改革、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坚实文化赋能“双百亿”气区建设,为西南油气田公司“上产500亿、奋斗800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