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 6 月 21 日刊发国务院国资委研究 中心胡迟、刘金逗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国企应 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 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 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 2023 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即“着力扩大国内需 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有效 途径,国有企业聚焦重点领域,围绕补短板、调 结构、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通过一批强基础、 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稳增长” 夯基聚力、牵引赋能,助力扩大内需战略走深走实。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实施扩大内需 战略
世界银行和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发布的报告 显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投资建设更具韧 性的基础设施,其平均净收益可达 4.2 万亿美元, 相当于每一美元投资收益四美元。2023 年《政府 工作报告》指出,2022 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 分别增长 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进行基础 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既能让企业的生产 活动更加活跃,又能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发挥有效投资 的关键作用,促进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从而激 发经济活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 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 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 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牢牢把握扩大内 需这个战略基点,强化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能够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 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流动交融,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 率,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 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 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 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 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 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 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投资会增加高质量供给, 最终带动消费的持续增长,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 上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 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 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央企认真贯彻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企业改革发展和党 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有企业是国民 经济的重要支柱,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 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国有企业应当充分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积极促 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在推动经济运行整 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勇 挑大梁。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 舱石”,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 发展模式,锚定堵点和短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 施体系,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扩大内需,促进 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 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 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 跨越式提升,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 来,中交集团累计建成高速公路超过 1.5 万公里, 高速铁路超过 1000 公里,轨道交通超过 500 公里, 万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超过 500 个,特长隧道超 过 100 座。截至 2021 年末,中国中铁共参与修建 了全国 55% 的铁路、69% 的高速铁路、15% 的高 速公路、82% 的城市轨道工程、2.27 万公里的大 桥和 2.04 万公里的长大隧道。
二是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近 70 家中央 企业超过 700 户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 “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 1300 多个,总投资 超过 10 万亿。中国铁塔全力支撑网络强国、5G 新基建战略落地,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已累计投资 2638 亿元,支撑行业建设塔类基站项目超过 348 万个。中国广核集团加快布局多功能模块化小堆、 第四代先进堆等创新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南方原 子能中心、长三角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两大区域 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此外,地方国有 企业同样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不断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国有企业 聚焦自立自强,全面增强创新活力,以技术上的 改革创新引领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电 科旗下中国网安联合中国华电攻关的新能源安全 保障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利集团 所属保利华信的成员企业上海诺基亚贝尔,完成 太赫兹通信和通感一体化测试验证,将推动 6G 时代沉浸式 XR、全息呈现等元宇宙应用。
当前制约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 范围广,覆盖行业多,当前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 施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问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 量的资金投入,基建建设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 慢,投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一些地区进行基建 所需要的市场化融资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近年来我国财政“紧平衡”状况比较突出。融资 渠道单一以及财政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使得地 方国有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债券违约等问题,制 约了国有企业进一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由于 基础设施初始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 收益少,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台公司承担的政 府公益性项目盈利水平不高,一些国有企业在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甚至出现亏损。国有企业作为 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的经济目标,如何平衡好 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国有企业找到兼 顾市场性与公益性的方法。
三是组织问题。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国有企 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 利益分配不均衡、资源与环境成本承担不对等、 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目标不一致、国家政策 的变化等原因对央地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成 困难。对深入合作的疑虑、对地位和作用的认知 定位不准确等因素,也影响着国有企业和其他所 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
国有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传统产业改 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 业链薄弱环节;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党的 二十大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 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国有企 业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建设高质量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提 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脉”,加强 联通,国有企业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物流 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力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重 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医疗、 教育、公共文化等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 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 基础。2023 年 1 月 5 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 责人会议,指出要加大对 5G、人工智能、数据中 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有企业要做好新 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
灵活运用新政策和多种投融资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 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 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 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 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 项债券 3.8 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 长。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投资项 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根据项目性质、风险分配、 融资需求和期满处置等各项因素选择具体的模式,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是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 措施,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 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加快推进 重点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中央预算内 投资撬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2022 年中央预 算内投资规模为 6400 亿元,较上年增加 300 亿元。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进一步扩大支 持范围,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 府专项债券 4 万亿元,支持近 3 万个重点项目建设。 创新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分两批投放基 金 7400 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支持 的 2700 多个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国有企业要把 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新政策机制进行基础设施 建设。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当前的基础 设施建设中,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特许经营、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发行专 项债、资产证券化(REITs)等投融资模式。国有 企业要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探索投贷联动、 股权融资等新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思路, 着力提升运营业务专业化程度,培育优良的经营 性资产,创造持续稳定的长期收益和现金流,向 建设运营双轮驱动转型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加强各方合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和吸引更多 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企业还要加强国有企业 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是加强央地合作。地方国有企业在城市建 设过程中规模较小、力量较为薄弱,需要优质资 源注入,展开央地合作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同 时进一步拓展中央企业的业务。要加强中央企业 与地方企业的业务协同,建立央地重点项目落地 推进机制,推进央地在投资运营、施工建设、人 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
二是加强产业链合作。许多新基建项目的建 设使用往往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多家企业,如工 业互联网产业链,上游包括网络层和设备层,提 供工业数据连接、转换和数据预处理功能,涉及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 中游包括平台层和软件层,提供基础平台支撑, 如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中国移动的 OneNET 等; 下游主要为应用层,如三一重工、海尔电器等制 造业企业。要建设并用好基础设施,国有企业需 要动员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深化产业链供应 链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三是加强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同 的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国有企业规模庞 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响力强,其他所有 制企业则具有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具备“专精 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 特征,在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 着无法代替的地位。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他 所有制企业的优势,注重创新协同,灵活运用多 种方式深化合作,尤其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 域形成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技术、资金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