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就是企业的命牌。名牌就是赢家通吃的王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集中体现。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名牌是消费者对生产者质量、信誉、服务等综合的总体评价与心理定位。因此,加强品牌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供需结构错位与扭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企业从商品到品牌再到名牌是企业核心能力不断提升的市场价值体现。
二、品牌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从80年代TQC到20世纪末再到今天的六西格玛;从而今到末来,《中国制造2025》,就是一条系统抓品牌建设的历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诚信”!品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要树立“滴水穿石”的精神,杜绝机会主义和急功近利。
三、品牌建设要抓好三个关健。
1、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千里长堤始于足下”。
前天的“三株药业”、昨天的“三鹿奶粉”,今天的“三星手机”等,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很深刻。我们省企联提出“平台化发展,品牌化运营,价值链共赢”服务理念,其核心是品牌。尤其在我们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化、国内市场大众化需求又趋于饱和性与不可控因素聚增的当下,消费升级任重道远。一个企业四面有埋伏,“野蛮人”敲门、“黑天蛾”事件此起彼伏。今天企业家己经不能保证曾经消费需求井喷环境下“呼风唤雨”、甚至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市场环境,唯有高品质的质量、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才能使需求恒久旺盛。消费者买名牌首先就是买放心。
2、技术。
企业品牌就是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现。其中,专利、标准等尤其重要。企业的品牌塑造首要应坚守以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体现差异化,满足个性化。只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才能引爆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壮丽景象。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变幻莫测(个性化、体验化、社交化)。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与及时推出新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才能创造新需求,开拓新蓝海。让消费者买开心。
3、文化。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从需求侧看,品牌彰显的是人性中的品味、尊贵与优雅。从供给侧看,品牌的内函是企业精神的凝聚。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基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倾情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德国制造代表工匠精神(德国企业的三个特点一是专注、二是高工资、三是细心而温暖的服务),我们华为就是这样的企业,华为的专注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海尔的专心在于专心致志做冰箱、把冰箱做成中国的世界名牌,格力的专业在于做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是跨界、融合、共享的经济。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共享生态圈的作用,产生“蝴蝶效应”,不仅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更能提升价值链的竞争力。塑造企业文化,加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今年全球500强中国有110家,但百强品牌只有14个),因此,我国企业规模大与品牌强是不配匹的,差距是明显的。所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成长为世界名牌。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打造受世人尊敬、热爱的百年老店,为消费者获取福心。古人讲:“宝剑锋从磨砺出”,习主席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我们共同发扬长征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四川企联 胡雪峰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