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发挥标准在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引领规范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指南》提到,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目前在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方面,还存在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而由于工业互联网具有较强的跨领域综合性,正在形成全新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急需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
《指南》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工厂内网、网络资源管理、边缘设备、异构标识互操作、工业大数据、工业微服务、工业APP开发部署、安全能力评估等产业发展急用标准。
其中,研制"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10项以上,研制"工业互联网 时间敏感网络技术要求""工业互联网 IPv6 地址分配技术要求""工业互联网 标识解析体系要求""工业互联网平台 功能架构""工业互联网工业APP要求""工业互联网 网络安全总体要求"等总体标准30项以上,研制"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分类指南"等应用标准20项以上,推进标准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中的应用。
到2025年,制定100项以上标准,重点推进支撑行业应用的标准化工作,基本建成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涵盖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需求。形成标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