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创新是企业强盛之基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原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为梁勤新著《融创论》所作之序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遇相识的机会不是很多,能够共同携手工作当属难得;如果能通过文章论著进行思想交流,抑或浏猎撷英引起思考,就可以说是一种缘分了。这也是我答应为梁勤同志《融创论》作序的初衷。
和梁勤认识是在2017年我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工作之后。一次企联系统座谈会上,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发言的同志颇引人注目,他浓眉大眼,声音洪亮,语速急促,随着观点的展开,声音越来越大,说到重要地方还频频挥动双手。别的同志告诉我,这就是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秘书长梁勤。得知梁勤原来有过在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集团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并长期任多家公司管理顾问的经历,做过管理杂志的主编,而且颇多论著,屡获荣誉,我对他予以了更多关注。而后在工作接触中,我对梁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梁勤对认定的目标非常执着,工作起来热情似火,而且在工作思路上力求创新,在工作模式上多方探索,总希望能把事情一下就做到至臻完善,即便遇到困难障碍抑或条件仍不具备,也总是气宇轩昂,信心不减。工作之余,每每笔耕不辍,认真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力求在管理理论上加以探讨,努力创新。
这次《融创论》的出版,正是梁勤近年来研究思考创新理论的结晶。“融创”就字面上理解,有融合与创新叠加之意。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提出创新理论时就指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认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5种情况: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材料创新;五是管理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表明,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各种创新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如何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所急需。
梁勤结合近年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咨询的心得体会与对企业家精神、创新范式的深入探索,形成了博采众长又自成一体的融创理论。他聚焦“融智创新”,试图通过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梦想与颠覆、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当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企业建设等趋势加以阐释,进而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要素,梳理企业生态演变与进化的特征与规律。作者力求向读者传递融智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紧迫性、重要性和方法论;通过对融智创新策略的全方位跨界思考, 提出了融创力的新主张,即以 “文化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创新为源泉,制度创新为根本,企业家创新为关键”,形成了作者自己构建的全体系、全生命周期企业创新生态建设的系统化理论。
在对梁勤所作理论研究和探索加以评定时,有必要对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有所把握。十三五以来,数字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正在高速增长。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系列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的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可以说,数字经济在构建智慧经济乃至智慧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强调也不过分。数字经济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这个动力首先来自创新。研究表明,全球95%的工商业同互联网密切相关,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未来,正在踏上高速增长、快速创新、迅速变革的快车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新经济企业无不是数字经济中的佼佼者。2017年年末有关单位发布的独角兽企业榜单,可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性服务企业,第二类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因素与制造业的融合企业,第三类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核心技术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尽管涉及众多不同领域,但其共同特征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充分把握与成功应用。近 10 来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一浪接一浪,信息技术不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判断,未来 10-15 年信息技术仍然会作为助力经济转型、引领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器。
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注入信息化的新动能。当前,加快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迫切的任务。把新动能理解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为只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算增加新动能,这是一种误解。新经济、新动能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个百分点,占比为18.3%,显然,数字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企业急需加快数字经济转型,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近十年的调整,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有理由对世界经济的好转抱有憧憬,对一度低迷的经济转变有所期待。但事情发展往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在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转暖趋向的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美国从一己私利出发,祭起关税大棒,使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全球化的道路,将美国倒行逆施的影响降到最低。国际贸易摩擦确实有可能诱发一些问题,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作用,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以数字经济的转型加大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降低企业成本,增强抗击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
把握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根据中国企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对创新理论进行认真研究与深入探讨,是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智库、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这也是对梁勤积极探索加以肯定的考虑所在。
《融创论》搜集、列举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层面的支持创新举措和硅谷、苹果、谷歌、特斯拉、西门子、丰田等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构建与企业的做法;提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应抓好企业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的培育塑造,企业技术创新应抓好的关键;探讨了“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和“工匠精神”培养与传承等几个重点与难点问题;描绘了华为、中航工业、阿里巴巴、海尔等我国优秀企业创新所形成品牌价值链与“中国创造”生态圈打造的壮举;讲述了杰出企业家任正非、张瑞敏、马云、宋志平、褚时健等自主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当然,关于作者提出的“长盛力”、“灵商”、“幸福模型”、“梁氏理论”,包括“融创力”本身,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不需也没有必要一一认同。但应当指出,这些资料的汇集、问题探索和理论研究,是大量艰苦工作的结果,是容纳作者多年积累与心血的结晶。《融创论》不仅可以为从事涉及企业创新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可以为企业第一线工作同志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所借鉴,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应教学领域参考书使用,关心企业创新发展的社会各个方面也可加以涉猎,并参与其理论的丰富与探讨。
2018.10.1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