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双重意义上调整进程中。一方面受发展阶段演进规律与要素价格变动作用,另一方面加上政府相关政策引导,近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收入结构出现活跃变化。概括而言,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较快增长,民营经济相对国有经济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较快增长,农民收入相对城镇人口收入较快增长。
上述渐进式结构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并显示中国作为转型大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仍具有内在活力。不过从短期经济运行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仍处于增速收缓并面临下行压力状态,整体延续一段时期以来针对早先失衡进行调整的格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决策层调整创新宏调政策,构成宏观经济调整的关键内容与保障条件。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调整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审视谋划经济政策,在力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对宏调政策原则、方针、策略进行重新定位表述,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分析判断,体现宏调政策系统调整与创新。
首先是“稳”字当头的宏调原则。2013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微观要活,宏观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方针,此后一再重申与强调,显示最高层对宏观经济基本理念和原则的重新定位。中国领导人后续在相关场合多方阐述要避免过度刺激,避免竭泽而渔,大国政贵有恒、不能随便“翻烧饼”等观点,体现“稳”字背后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指向。
其次是“三期叠加”的形势判断。今年初中国官方权威机构发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文,指出“从国内经济大势来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三期叠加”论断全面概括了现阶中国段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既为“宏观要稳”的原则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短期具体宏调政策提供了认识基准。
再次是底线思维的宏调方针。底线思维方针要求全面认识和正确分析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谋定后动。底线思维强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短期经济运行大体处在合理区间时,决策层集中更多精力促改革、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是积极审慎的宏调策略。实施稳健货币与金融政策,一方面灵活利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手段保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防范货币信贷过度扩张。在大体中性的货币环境下,通过发挥市场出清与财经纪律的机制作用,逐步推进挤水分、减杠杆与控风险调整过程。同时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下行压力,积极实施“民生基建投资”和“发债信贷融资”、“双定向”措施,努力实现预定增长目标,并为增长方式向自主和内生机制转变赢得时间。
调整难免产生减速阵痛,然而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看,直面失衡与果断调整对重建市场纪律、维持宏观平衡、推动优胜劣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