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员工接受变革
VitalSmarts公司创始人约瑟夫·格雷尼和VitalSmarts公司研究副总裁戴维·马克菲尔德最近联合撰文指出,在改变员工行为的过程中,关键不在于领导者采用了哪种策略,而在于领导者采用了几种策略。
两种直接手段
无论是从资源投入还是时间效率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开门见山的直接影响手段。
1. 通过渲染意义鼓动员工
任何人都有惰性,年轻人只能在这方面略好些。对于领导者,要想让员工适应新的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个决策既对企业有利又让员工感到舒服,那早就被顺水推舟地执行了,难道还需要等变革者来推行?
所以当领导者要求员工努力改变自己提高生产率时,员工心中就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发慌。因为要做到这些,员工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生产流程、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会抗拒让自己不舒服或有压力的事,这也是很多变革努力失败的原因所在。
许多领导者不相信员工内心深处的改变动力,他们往往借助外力来改变员工行为,例如向员工施加压力、贿赂、威胁,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优秀的变革领导者能够发掘出员工的内在改变动力,让他们从排斥到接纳新行为。他们清楚人们可彻底改变自己对任何事件的感受,那些令人不爽的行为可以被看成有意义的,枯燥乏味的行为可变成扣人心弦的,痛苦的行为可变成值得的。关键在于帮助人们看清新行为的更深含意。
2. 利用物质激励员工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崇高价值和长远利益的重要性,短期利益对于大多数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来点实的,或许是必要手段。
为何很多员工在有些事上费尽心力,而对有些事漫不经心?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其实都是“跟着金钱的感觉走”。深究许多长期问题的背后根源,我们常发现一些设计不良、奖错惩善的激励措施的影子。在变革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员工行为背后的激励制度,而想单纯改变行为,就等于做白日梦。领导者们只有通过一定的激励,才能让员工知道什么行为重要。
尽管物质激励很重要,但我们不应将它放在首位,研究证明,过度激励会破坏员工的内在动力,也会增加资源消耗。但当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后,如果你没有取得任何效果,那原因或许是:你的变革方案和要求员工做出的变化,压根就不合理!
两种间接手段
以上两个都属于直接手段,一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效果,但要实现更稳定和深度的变化,还可以也必须实施一些间接手段。
1. 制造舆论说服员工
无论一个员工自身的变革潜质与创新欲望有多强,如果周围是一潭死水,他也无法单兵突破,毕竟他的行为还受到周围的人影响。相反,如果我们改变员工的周围群体,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员工改变。
有这样一个案例:当拉尔夫·西斯接到任务,在18个月内让F-22 “猛禽”战斗机从设计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这是个巨大挑战,需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5000名员工的鼎力支持。由于新生产任务距这些员工之前的工作相去甚远,所以大多数员工认为如果加入F-22的生产,就会威胁到他们的现有工作。
西斯知道他不可能获得每个人的支持,他决定从最有影响力的人身上入手,包括公司的管理者和意见领袖。西斯每月都会与管理者们进行会谈,同时在会谈中邀请军方阐明对该项目的关注点。在这些会议上,西斯阐明了要成功完成项目,哪些行为需要改变。在会谈中,西斯赢得了管理者们的信任,随后管理者们开始影响周围其他员工。同时,西斯还与一些能主导公司舆论的意见领袖们紧密合作,让他们在基层制造改变的舆论氛围。仅4个月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西斯领导的团队取得了预期目标,产品大获成功。
2. 改变环境影响员工
相对于动态的周边舆论,静态的周边环境对人的心态与行为影响更为间接,却更为深刻。
改变员工所看到的数据,是一种有效方法。作为变革领导者的人可多让员工看到问题,员工自会探求解决之道,改变原有行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的电力公司(OGE)也曾经声名狼藉。每当街灯不亮时,人们就会抱怨OGE公司,认为他们对问题反应迟钝。帕特·瑞在接手该公司后,为扭转这种局面而制定了一个目标:要保证所有不亮街灯都能在5天之内修复,并建立了新的每周报告机制——在报告中,要列出那些超过5天不亮的地区街灯。面对着报告中透露的问题信息,员工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很快,除了两个地区外,其余街灯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再来看一个物流公司的案例,虽然公司满足了所有内部顾客服务标准,但投向竞争者怀抱的顾客数量仍然惊人。公司总裁感到非常困惑,决定弄清楚这些标准怎么得出的。他发现:一个销售员问顾客,“你需要我们用多长时间交付物品?”顾客也许回答“两天”,销售员通常会说:“对不起,我们不能在两天之内完成,四天怎么样?”而顾客通常会说“可以”。
但事实是,有些顾客却希望物品在两天内送到,面对“四天”的回答,他们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于是总裁将顾客期望衡量的递送时间作为衡量指标,这使得公司员工压力倍增,实际服务水平降到了50%以下。虽然这个指标令大部分员工沮丧,但它也激励了整个公司的改造决心。
两种支持手段
前四种手段改变的主要是员工的“知”,而一项变革能否成功,同时也取决于正确的“行”。因为在员工从认知上已经接受和支持变革后,下一步还需要采取一些支持性手段推动变革的执行,而且这些支持手段反过来也能强化、固化员工的接受与支持程度。
1. 为员工改变提供组织支持
在改变员工行为过程中,周围人的力量不容忽视,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舆论影响,同时也可能为员工改变提供有力支撑。优秀变革领导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些外部力量,让改变中的员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支持。
AT&T公司的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米勒发现,要确保团队在工作质量、时间进度和成本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员工需要能及时、坦诚地与同事探讨工作问题,可是领导们虽然再三强调这种行为,却不能给员工以支持。于是,米勒尝试着通过领导者的带动,推动员工间的坦诚探讨。他将领导者变成了导师,每隔一两周就引入一种新技能,然后将技能资料发给下属,让他们将这些技能教给他们自己的下属。这种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坦诚探讨问题的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技能传授很少发生在培训中,更多是发生在员工遇到问题时;而当领导者成为导师后,他们会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员工也乐意与这些老师开诚布公地探讨,这促成了员工采用上述新行为。
2 训练员工学会改变
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员工的外部环境和内心认知,变革最终还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具体行为来实施。很多领导者过于迷信愿景的力量,却很少考虑到自己“士兵”的作战能力。所以在变革中,他们不得不抱怨自己的“废物”员工。为此,在领导变革时,必须要培训员工,让他们有能力改变。优秀的变革领导者不会犯这种错误,他们知道对于员工,任何新行为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都是挑战。
要改变员工,变革领导者需要将这六种做法搭配运用,全面考虑到员工的内在动力、能力、社会影响、社会支持、激励和周围环境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换句话说,在改变员工行为的过程中,关键不在于领导者采用了哪种策略,而在于领导者采用了几种策略。“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肯定失败”。因此知道怎样变革比知道为什么变革和变革什么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