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城破产启示录

    2014年6月17日,新华网以《资不抵债  温州建筑龙头中城建设集团申请重整》为题,正式发布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消息。温州中城集团成为我国首家破产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
    中城集团成立于1988年。在1995前,中城还是一家资质三级、注册资金不足200万元、总资产不过几十万元的乡镇企业。到2007年,中城成为温州市第一家特级企业,2010年度在建工程合同值达148亿元,施工产值39.01亿元;还曾在2013年正式启动“新三板”挂牌。然而,中城,这一曾经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却在2014年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据报道称,中城集团最初因互保而大伤元气,后因投资项目被套牢、银行放贷收紧和房地产形势的下滑等种种因素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目前中城集团在全国各地有79个工地,待履行合同值近94亿元,负债近14亿元。
    另外也有报道称,中城的破产也源于其不良经营模式:中城以公司为平台向银行贷款,再把资金以高利息借贷给挂靠的项目部或项目经理,从中牟取巨额利息差价。因向中城集团贷款的企业和项目经理不堪重负,濒临破产,无法偿还债务,最终导致中城公司资金链断裂,被迫走上破产道路。
    翻看中城的发展,事实上也是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发展缩影。建筑业在经历了2000年中叶的高速发展时期后,大量积累了财富和建筑资质优势的建筑企业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但不少企业注重了规模上的扩张,却忽略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此次中城的搁浅未必是不良扩张、尾大不掉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在中国式发展模式下,建筑行业依靠资质准入,虽建筑公司具备市场准入条件,但生产资料、技术、生产力和工程来源却掌握在大量自然人手中。内部承包制和项目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方式,使得项目经理、项目部掌握工程管理实权,建筑企业在生产管理层面基本处于放手状态。借助于大量项目经理的引入和项目部的建设,建筑企业很容易在规模上扩大;但在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内部管理跟上扩张的步伐才是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问题上,不得不提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风险防控。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做法是控制资金这一关键点。但对于那些生产管理基本放手的建筑企业来说,他们完全没有基础数据,根本无法判定是否该支付和该支付多少。当一切的数据来源都是项目部、项目经理时,所谓的控制资金也就是形同虚设了。因此,风险防控不应仅仅停留在资金上,不控制生产过程就无法控制风险。要真正实现风险控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行业就要回到行业本质上来,通过项目直接产生利润,在生产管理中控制风险。
    在中城事件发生后,关于中城集团破产的新闻和消息屈指可数。也许在经济体量巨大的中国,这个年产值40亿元(据中城集团网站消息显示)的建筑公司的破产无法上头条,但中城集团的种种足以给发展严重同质化的建筑公司敲响一个警钟,在广覆盖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深耕作。□

2014年度8期(总327)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