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显示,中资企业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了水电油运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及国内、资源能源开发、重化工业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任务。此外,中资企业确实也在东道国开展了不少公益行动。中国企业的行动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救助自然灾害,主动为社区捐建基础设施,扶危济贫救困,支持文化教育,援助医疗卫生。不过,在东道国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中资企业海外运营经验不足的大背景下,中资企业的海外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及挑战。
首先是一些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矛盾复杂、冲突不断、政局不稳、政策不透明,让中资企业经营面临压力,也影响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例如苏丹南北分裂后,经济形势恶化,苏丹业主资金紧张,拖欠中资企业工程款无法偿还,许多中资企业都因边境冲突停产或濒临停产,许多中资企业员工都希望早完工、早回家,没有投身公益的热情。在苏丹,由于语言、思想、文化、法律法规等差异,企业与社区沟通成本高,中国企业很难了解苏丹人到底需要什么,因此许多企业选择避开繁复的沟通环节和复杂的公益项目运作,直接进行物资捐赠,或者直接捐给当地政府。
第二大问题则是管理欠缺。很多企业理解的公益,就是花钱。海外的中资企业由于驻外办事机构人员相对较少,在公益方面的人力投入就更是薄弱,企业的公益项目因而缺乏科学的管理,项目权责也不清晰。由于管理不规范,大量海外公益项目虎头蛇尾,比如企业援建的学校由于没有配套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料而中断;又如企业对公益项目的资金需求估计不足,虽然投入大笔资金仍然无法支持公益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在苏丹,企业的工程完工后,施工队伍就跟着撤走了,开展的公益项目也就再没有后续跟进了。
颇为突出的问题,还有沟通不足。中资企业海外公益项目具有明显的事件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企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时,往往只重视公益捐助本身,而忽视公益宣传,忽视公益活动的公众反应和社会效益。“不总结、不沟通”的态度,反而让当地民众觉得中国企业“公益不透明”。而国际舆论对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关注,则侧重于中国企业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威胁。例如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间,毕马威研究小组对中国企业海外履责的情况进行资料研究,发现负面案例高达62.6%,其中境外媒体的负面报道比例更是达到72.2%。
与当地社区、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偏少相对比的是,中资企业将政企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重点,常走“上层路线”,对外实施援助、捐赠及服务的对象通常是东道国政府部门、业主等。然而,走“上层路线”的直接问题就是,中资企业无法建立起与社区、民众的良好关系,导致捐了钱,民众依然不解和抱怨。这种方式还容易使东道国政府对企业援助产生依赖,企业由主动捐助变为被动接受政府“摊派”。
与此同时,这些项目都是企业自行组织,缺乏专业机构的帮助。绝大多数中资企业在海外与NGO的互动和交流不足,没有充分利用NGO 在运做公益项目方面的资源优势和能力。
由于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一些政府风险因素的存在,中资企业在海外更需要得到中国NGO的帮助。但中国NGO海外运营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无法为中国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撑。
因而,中资企业应重塑公益理念,优选公益领域,改进公益形式,完善管理机制,并加强与社区、媒体、NGO的合作和沟通。而中国政府也需积极行动,优化政府对外援助,提高企业自主性,建立中资企业海外公益行为的统计和披露体系,加大海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培训力度,并且积极推动中国NGO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