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最近表示,2014年的宏观调控要加强政策预研和政策储备,要准备好政策的工具箱。稳增长的时候,多一点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经济发生波动的时候,要想办法使经济保持稳定,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的时候,就应该果断地予以调控。
徐绍史介绍,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上限是物价总水平不能突破3.5%左右,下限是经济增长不能滑出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不能少于1000万。
他表示,为了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只要有7%的经济增速就可以了。受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制约,中国不能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为了给调结构、促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也不能让经济增长滑出底线。
“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我们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2013年我们增长了7.7%,增加的GDP达到了5万亿元,比2012年还要多了3000亿元,这5万亿就相当于我们1994年全年的GDP的总量。”他称。
徐绍史介绍,2013年的宏观调控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确定了经济运行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而且科学制定了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保持了政策的定力。只要上限不突破,不滑出底线,总量调控的政策就不做调整,就通过出台一些结构性政策进行预调、微调,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引导社会预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社会预期、政策措施、评价分析方法都有一个调适的过程。所以去年宏观调控非常注重强化预期管理,增强了社会的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四是坚持以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通过转变职能、减政放权,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好管到位,激活市场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他表示,2014年的宏观调控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强对经济态势、形势、趋势的分析和研判,关注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把握住基本面,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宏观调控还需要发挥好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价格、产业、土地、环保、贸易等方面政策的整合协调,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业界对于国家发改委职能调整的预测被证实。徐绍史透露,国家发改委的“三定”方案已经批准,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减少了审批权,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宏观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目前国家发改委的管理职能正实现三大转变,其中包括从审批转向监管。
“我们要求"三定"执行过程中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转变管理作风。通过这一年,在管理理念上进一步强化了大局、服务和法治意识,在管理职能上有效地推进了微观向宏观、审批向监管、项目安排向制度设计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更加便捷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在管理作风上更加突出了便民、高效和务实的要求。”徐绍史说。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三定”方案直到最近才获批与其本身职能有关,国家发改委集审批、规划、监管等一身,是我国权力最大的部门,其他部门只是负责某一领域的事情,而国家发改委基本什么都涉及,因此在“三定”方案的制定中肯定考虑的东西会更多。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认为,国家发改委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以及行业竞争无序等问题,但是此前审批范围过度、项目过细、人员有限、精力有限,以及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反而容易造成寻租的现象。目前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审批范围的减小,利于行政效率以及执政科学性提高。
徐绍史还透露,未来将采取四项措施解决放和管的问题:一是规范审批、核准备案,公布权力清单,而且要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办理,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一种服务;二是与相关部门要建成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三是加强规范的约束力,很多重大项目不批了,但是规划还是要批的,加强规划对项目建设的约束力;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在线办理、相互联网,争取在网上审批、在网上监管。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