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泉涌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的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她靠长年累月的积淀,好的习惯是靠正确引导、修身养性而成,反之亦然。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先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5000年灿烂文化历史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不兴。一位世界知名企业家在回味其创家立业的艰辛历程时,发出了“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的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而写下的警世名言。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起,中华民族的一些好的传统、好的做法在一些人身上消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受到前所未有地冲击。在不经意间的奢靡与浪费之间,更深层次的忧虑是民族优良道德的丢失,“节俭”被“奢靡”所掩盖,消费社会的无节制,铺张浪费、挥霍无度、攀比、炫富,最近网传的黄金新娘(佩带数十根黄金项链)、7000万元嫁妆……,让人心生疑虑、产生厌恶。仅仅从餐桌上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数字与现象: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就达2000亿元人民币,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公款吃喝以千亿计,而大学生每年倒掉的饭菜总量也可养活约1000万人。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强民富了。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粮食不足、资源紧缺、能源紧张仍是基本国情。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不富裕,全国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2000多万城镇低保人口及众多的困难群体,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
    诚然,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与提倡节俭并不矛盾,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就是要从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节俭不是回过头去过苦日子,讲究生活质量、品质无可厚非,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让我们及子孙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或许你很富有,挥霍点,无伤元气;或许你觉得用自己的钱,怎么花都不过分,是私事。但你不能忽略了凡事都得有个度,不能忘记了资源是有限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其中一条就是厉行勤俭节约,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具体、可操作性的举措。节俭之风持续劲吹,高档酒楼的清冷,豪华娱乐场所的萧条,人民群众的“光盘”行动,有效地遏制了铺张浪费。2014年5月27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宣传教育,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节俭决不是小气,更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制的习惯,严谨的态度。节俭养德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品格,是优良传统的坚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责任。贫穷不忘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积羽能沉舟,滴水可成河,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些习惯性浪费行为改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粮,一张纸,让自己的行为去感染身边的人。让节俭伴随你我他,伴随我们的工作、生活,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