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任打造中国品牌

本刊总编辑 梁勤
 
   前不久的“疫苗事件”和刚刚发生的“滴滴顺风车”奸杀案,使“中国品牌”很受伤害。加剧了消费者及市场的不信任。
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用来识别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标志、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互联网+”新时代,一般认为品牌是一种意识、一种承诺、一种综合体验、一种态度、一种感情链接和寄托。笔者认为,品牌的核心是一种信任关系,即所有者、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及企业生态圈各关联方物种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打赏、相互进化、共同成长的价值关系。因此,品牌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与提升企业与生态圈之间信任的过程。
   信任是企业信誉及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人际关系”,是企业长青发展的核心软实力。万向集团能从小作坊走过四十年历程而成为今天的“中国名牌”,核心就在于创始人鲁冠球对于“信任”的管理。他曾讲:“生产次品不仅是对‘钱潮牌’万向节的信誉损害,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一个厂的信誉是最重要的。”无独有偶,同时代的伟大企业家张瑞敏喊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成为了中国企业质量与品牌管理的启蒙人,他带头砸掉质量存在问题的76台冰箱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信任”文化的开拓者。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海尔战胜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成长死”的困局,由此成就了少有的具有纯正中国基因的“世界名牌”。
   走国际化道路是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最大难题究竟是什么呢?根据《2018年度爱德曼全球信任度调查中国报告》显示,近5年来,海外受访者对“中国血统”的品牌信任度指数长期徘徊在31%—33%的低值区间。无论在努力提升环境状况方面还是拥有道德或是正在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以及分享企业价值观等一系列指标中,海外受访者给出的分数普遍偏低。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信任度与品牌提升的道路还很长……
   值得欣慰的是,在自主创新战略的驱动下,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开始爆发,中国企业家以建立信任为核心开启了品牌建设异军突起之势。勇于参加“企业家世界杯”的新兴产业企业家雷军,率领“小米”紧紧围绕建立与用户及生态链共享信任的价值观,以开发“打动人心”的产品、为用户带来完美享受为定位,先后获得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110余项,成就了“感动人心”的“中国名牌”。传统制造业典型代表伊利集团,在过去几年全球奶制品产量连续下滑的环境下,它却逆势而上,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这根本上取决伊利“用世界最高的安全标准去做好产品”的战略定位,从而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足够忠诚与“信任”。使“中国名牌”名不虚传。
   数字经济推动了消费革命。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消费模式变革使人类进入了体验消费时代。人们在追求商品与服务带来的物质功能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灵体验与个性魅力绽放,它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审美、比较五种相互交织的体验,最终使消费者进入“甜蜜地带”。此地带能忽略距离、消除文化障碍等并使消费者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特别是通过“甜蜜地带”的粉丝聚合、民主参与、零距离分享等,使消费者能达到与满足前所未有的“自我实现”需求。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信任”。因此,商品与服务是有价的,而信任是无价的,只有以信任打造中国品牌才能实现中国品牌的突围和“中国名牌”的群体崛起。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