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研磨“中国名牌”

用“工匠精神”研磨“中国名牌”
            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梁勤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与敬业态度。工匠们享受着职业热爱所带来的人生价值,对细节有永不满足的追求,崇尚极致。他们持之以恒地坚守着“10000-1=0”的一丝不苟法则,以崇敬诚挚的心态对待工作,以严谨专注的态度严守工艺规程,以坚韧精湛的技艺追求完美,实现产品的超凡性能与卓越品质。有可能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做一种产品,甚至仅干一道工序,但他们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厌其苦。因此,“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技艺与人格的双重修炼,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精神”曾大放光芒。有技艺精湛的鲁班,也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我国近代最长寿且最具品牌力的百年老店之一“同仁堂”以其始终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核心价值,使“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并为民族品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消费“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功利化、自动化的刺激,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及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中国消费者在国外“爆买”马桶及“扫货”等一系列看似唐突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制造”提出了质凝与“拷问”。是否“工匠精神”确实在自动化流水线的“引力波”与急功近利的短、平、快的“冲击波”中慢慢化为尘埃了?“中国制造”似乎成了低端产品和廉价商品的代名词,着实让一些具有天下使命与责任担当的企业家们深感困惑与反思。
    产品的比拼,质量的比拼,名牌的较量,国家的魅力到最后都是品牌与文化的比拼。因此,“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是一种认真精神与敬业度所展现的细节完美;“工匠精神”落实在企业家层面就是一种在创新引领下的执着与坚定;“工匠精神”落实在企业层面上,是恒久的动态能力;“工匠精神”落实在社会层面,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品性与人格之美。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中国仅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在日、德扎堆?是一种偶然吗?这些长寿企业的秘诀又是什么呢?不容置疑,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这也是“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短板”所在,这更是“中国制造2025”急需补上的一课。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德国制造”的代表西门子、奔驰、博世……都是在德国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正如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他们对每道工序循规蹈矩地严守,对每件产品都凝神聚力地组装,对每一颗不起眼的拧螺钉工步都精益求精地操作,所折射出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永不消逝并发扬光大的“工匠精神”。
    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企业是日本金刚组公司,其专业从事寺院建筑建造及维修,至今已有1437年历史。直到今天,金刚组仍在坚持用传统建造技术,大梁、立柱、雕花、楔子,
全部用手工打磨。数百年后无论何时改修,工匠后辈们都可以感受到前人的荣光、智慧、心定力与精神之钙。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精品名牌。因此,我们企业尤其是企业家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与定力,通过体制、机制、人才的创新深化,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大放异彩,让大国工匠脱颖而出,不断提高修炼水准,成为强国工匠,世界工匠。
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做久的根基来源于“工匠精神”所支撑的产品的做精、做专、做细、做深。让我们用“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塑造企业品牌与品质的灵魂,构建与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研磨出长青的“中国名牌”,成就“双创”伟业,让世界热爱“中国智造”。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