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前亚太区主席、中华股权投资协会(CVCA)理事长孙强在11月30日举办的2016中华股权投资协会年会期间表示,美国大选后将迎来颇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但是比起这些外因,中国企业在美国并购活动的活跃度可能受到中国国内经济、监管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后还是市场决定的。他表示,企业走出去要先问为什么走出去,类似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到美国买了一堆价值不彰的东西,最后亏了钱走人,是没有意义的。
他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不管是自己收购还是PE机构帮助收购,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买,以及买完以后能不能管得好。如果PE机构帮助企业买还相对不容易出错,大型PE机构毕竟在国外有过收购经验;如果自己收购一定要想清楚,不能想着自己在国内A股80倍PE,收购美国30倍PE的标的就肯定合算。
在当天的CVCA年会上,张懿宸亦表示,现在很可能是中企海外并购最活跃的时点,未来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市场冷却期。这本身并不是坏事,可以让市场更趋于理性。
对于当前所谓的“资本寒冬”,孙强认为,得将有不同“抗寒能力的主体分开来看。有些企业本来不该拿到钱,但前段时间热钱太多,拿钱很容易。所谓的寒冬就是冻死了那些本来抗寒能力就比较差的企业。
他回忆道,两年前,作为职业投资人很痛苦的一点就是不少人缺乏对专业机构的尊重。PE机构看不上的企业,“也牛得不得了”。寒冬让人们知道专业机构是有成本的,也是来帮助企业的。而对于抗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像今日头条、蚂蚁金服这么高的估值还有人抢,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寒冬。
而对于VC/PE机构的管理者来说,“天寒地冻的季节,正好给我们一个喘息之机,可以静下心来做内功”,研究到底怎么样才能看穿泡沫,去投资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针对海外并购,美国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大中华区CEO、CVCA当选理事长刘海峰表示,海外并购不可避免地会有成功和失败,做起来很刺激,但是要管好是很难的事,这只需要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美国企业到中国运作有多困难,不但要克服文化障碍,还要搞定很多当地特殊问题。
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张利平则将近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归结为三个方向性趋势。
一类是主要寻求行业协同效应的“走出去”。对民企来说,通常要求收购对象该区域属于同一垂直领域,不是为了跨界,而是为了行业的协同,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国企方面,中国化工、中国海油等国企最近的海外收购,都是行业的战略性并购。
二是资产配置的要求。他表示,这更多以国内保险机构为代表。
三是纯粹追求回报率的走出去,只参小股,不参与经营,非常注重投资回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