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把一只手放在客户的心上

供给侧改革:把一只手放在客户的心上

本刊总编辑  梁勤
 
    互联网时代宣告了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时代的来临,今天我国内需消费层次也进入了一个差异化品质时代。消费者对商品的评判标准也由短缺经济时代的“好”、“坏”进入“喜欢”、“不喜欢”并上升至“满意”与“不满意”的“海选”阶段。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为企业与消费者在供需上实现“微公差”的“动配合”,更为企业有效供给和不同消费群体的品质性需求达到“契合型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企业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实现精准市场定位的资源配置与供需的良性匹配,关键在于研究把握好消费者心理的倾向与变化,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不断优化自身基因(如价值观、流程、资源等)的同时,重点把一只手实时放在客户的心上,以动态性能力支撑市场与客户体验性的需求变化和个体结构性差异。就像雷军做小米手机,做手机之前,他搞了一个二十万人的粉丝群,问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手机?问苹果、三星、华为手机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雷军用了几个月时间做这件事,他知道了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手机,就宣布要做一款品牌手机叫“小米”,它具备什么功能,什么特点,完全是针对大家讨论的结果,所以小米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小米上市的时候,每一个粉丝都认为自己参与了设计,所以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

    目前我国企业供给侧普遍出现的问题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似乎供给方在集体合唱“同一首歌”,而需求方在各自演唱“告别昨天”、“明天会更好”……其本质原因是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所致。亚马逊个性化消费引导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你在网上今天搜一个东西、明天还搜、后天还在搜的时候,亚马逊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东西,然后就把这个东西寄给你了,你可以选择付款,也可以选择退回,不需要付邮费,甚至会打折卖给你。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向客户快速传递了价值并可能实现价值增值。青岛红领作为一家传统服装企业,从2003年开始主动放弃传统经营模式,瞄准用户个性化需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线、信息化系统、营运平台等进行全面改造,探索定制化生产模式,用工业化的成本和效率大规模生产定制产品,同时打造“C2M定制直销电商平台”,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全程参与服装设计、下单和订单跟踪,取消库存和中间代理环节,将“标准号批量生产+批发、零售”的传统模式转型为“个性化产品大规模定制+C2M”的全新互联网经营模式,设计成本下降了90%,生产周期缩短了40%,生产成本下降了30%,原材料库存下降了80%,在同质化竞争惨烈、“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服装“红海”中开辟了一片“蓝海”,实现了在逆势中强劲发展。

     “互联网+创新”,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我们把握与消费者的“脉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和手段,比如数字化制造技术既可以帮助企业用结构化、虚拟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工艺规划、设计、验证和管理,也可以通过仿真模拟、虚拟现实等使客户体验得到真实数据和温馨感受,实现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交互,打通了虚拟与现实,生产与消费的全要素通道,企业就能准确把握好客户的“消费喜好”与“需求迭代”,就能精准地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分享、微创新等企业行为使消费者的“心”迅速转化为企业满足需求的“芯”,从而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完美匹配。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