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做私有化退市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所在资本市场上没能体现公司的价值。假设一家上市公司在香港的市盈率是五六倍,如果它到内地上市,市盈率可能就会达到20倍左右。私有化退市,换一个状况更好的市场重新上市,从而获得套利空间,这种做法较为常见。真正因为经营不善而退市的企业则另当别论。
整个私有化的过程要整合多方力量,打通两个市场,并非易事。举例而言,假设一家公司开始计划从香港退市,到它在内地重新上市成功,整个过程要引进资本,要设计方案,要在法律上合规,将非常复杂,是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所面临的风险很多。
首先,上市公司要私有化,从市场回购股份,通常都要给出高溢价,往往要达到50%或者更高,不然很难得到原有股东的同意,这就造成了财务投资者的成本居高不下。但如果给出的估值太高,高到跟内地市盈率差异不大,套利空间太小,私有化就没有意义了。在和市场博弈的过程中,有一些可能意想不到的风险存在。比如有人事先在二级市场收购一部分股票提前布局,抬高价格给收购带来困难。在香港等成熟市场,股东比较集中,流动性比较差,在二级市场上不容易拿到足够筹码,提前布局的可能性因而会少一些。
其次是私有化的时间不可控,不确定因素太多,漫长的时间周期可能是最大的困难。即使有财务投资人愿意投资,但要真正打通两个市场,难度还是非常之大。首先是上市公司私有化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下一阶段再次证券化需要的时间同样非常漫长。操作者对整个过程完全无法控制。业内关注到一些制造类的企业,近年来有意从香港退市转向内地A股,但鲜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在海外,一些财务投资者开始考虑“换一个地方上市”之外的退出方式,退市后企业被并购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这种方式推出在时间的控制上更有自主权。但可能被并购之后这家企业最终还是会设法上市。一些在海外私有化之后的企业,貌似具备了充分的国内上市条件。比如有一家在海外的上市公司,关注到其国内同行中,规模只有自己十分之一的企业都已成功上市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行业整合,以类似于“借壳”的方式在国内上市。但这一做法同样面临问题和风险,即这家曾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其海外架构如何调整。
另一个较为具体的风险是税收问题,有一些公司,可能因为一些外资的属性,在中国经营的过程中获得了税收的减免。如果退市转为内资企业,就可能面临外资转内资的补税问题。如果要一次性补偿多年的税收减免,对企业来说或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此外还有很多国内政策和监管方面的问题,五花八门,可能会造成不少麻烦。
业内关注到最近有一些“创新做法”,比如以国内一家上市公司为主体,通过定向增发,将在海外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收购回来。相当于原来私有化的这家公司控股股东,在海外实现了套现。国内这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可能达到30倍,但收购海外私有化公司的价格可能是按照10倍市盈率的价格。事实上,这家私有化公司在退市前的市盈率可能只有5倍,退市过程也只有六七倍,足够获得一些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