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突袭。东方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汉旺生产基地惨遭劫难。面对灾难,不屈的东汽人“泰山压顶不弯腰”,震后第三天就参加招标会,震后第七天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恢复生产……2008年完成创纪录的108亿元产值。作为“三线”企业,三代东汽人在40多年时间里形成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成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伟大的力量和独特的内涵,感动了中国和世界。
中流砥柱
——记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胡雪峰
“东汽真是泰山压顶不弯腰”、“东汽人是震不倒、压不垮的,东汽人是站起来的一个真正巨人……东汽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奋勇争先的精神……”这是胡锦涛、温家宝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亲临东汽指导时的深情寄语。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是东方汽轮机厂的承续公司(简称东汽),隶属于中国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汽于1965年筹建,1966年开工建设,1974建成投产,是我国研究、设计、制造大型电站设备的高新技术国有企业,是全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和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
泰山压顶不弯腰
在“5•12”这一令人永世难忘的沉痛日子,青藏高原两大地壳板块一次猛烈致命的相互撞击,顿使龙门山断裂带的山川大地发出刺天啸叫,村庄消逝、城镇毁灭、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惨绝人寰的惊世悲剧也使距震中仅为一山之隔的东汽总部和汉旺基地惨遭浩劫,东汽人43年辛勤耕耘、汗水铸就的美丽家园,瞬间就被废墟无情埋葬……
当时,东汽汉旺基地的情况万分危急:一边是厂区四处被震毁的厂房和办公楼,许多被埋废墟下的工友性命危在旦夕;一边是家属区大片倒塌的职工住宅和生活设施。令人更揪心痛楚的是:东汽中学垮了、东汽技校塌了、东汽小学和东汽医院也毁了……在堆积如山的庞大废墟里,数百名被埋的学生中既有东汽员工的子女,还有更多汉旺居民的孩子。同样是被埋被困和流血受伤的危难关头,职工和家属等着要救,孩子和师生急着要救,企业面临的两难处境。在这紧急关头,东汽在迅速组织各单位自救互救的同时,还迅速派出了一支抢险队伍救援东汽中学和东汽技校,并带去了厂里当时唯一一台能被紧急调出使用的重型吊车,这也意味着为了先救孩子和学生,废墟下的员工和家属在短时间里将得不到有效救援。
看着瓦砾遍地的工厂和满目疮痍家园,东汽的父老乡亲也都痛哭失声、泪水长流。42年前,东汽人为了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迁到大山深处扎根三线建设,而且靠几代人的打拼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起了“十里东汽”美丽家园。可是5.12巨震已使东汽人苦苦经营的基业顿时化为乌有。可以说,许多老“三线人”当年是背着行囊、带着希望而来,如今又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去,这种悲伤确实让东汽人难以忍受、痛彻心扉。然而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东汽人的血脉之中,使他们现在又凭着特别能吃苦的顽强毅力和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亲情,火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斗和残酷搏斗,舍己忘我地去奋力抢救正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的受难同胞……
东汽职工爱穿工作服,甚至下班后也穿,那像天空一样明净的蔚蓝色,是东汽人的标志。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通往东汽德阳基地和汉旺基地的公路上,都可以看见这样一幕:蔚蓝色的人流,一波又一波地涌向遭受重创的厂区。也是震后第一时间,在东汽厂区任何一座危楼和任何一处废墟前,只要有人把红旗一插,立即有人围上来,组成一支救援队伍。震后第五天,东汽德阳基地恢复生产;震后第八天,灾后首批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发运。6月6日,在几乎被摧毁的汉旺基地,主机四分厂恢复生产;6月11日,70%以上的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8月1日,东汽新基地第一个车间开工建设。
东汽人至今仍还记得并在沉思: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难关头,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企业党政组织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出了抢险救灾的动员令,使得各级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顾个人安危把抢险指挥部设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大公无私、奋不顾身,冒着危险带头在抢救生命的战场冲锋在前;使得许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含着眼泪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在救援现场日夜奋战;使得全体员工同甘共苦、心手相连,在参与伤员救治、尸体掩埋、群众转移、灾民安置和排危抢险中倾注了无限深情……
无论抗击这场猝不及防的特大天灾,还是应对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组织不散、队伍不乱、精神不倒,无不彰显“东汽精神”。“东汽精神”不是危难当头突然产生的,而是历经三代东汽人的历练、丰富和发展。
回顾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艰苦难忘岁月,最让东汽人自己感动欣慰的就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无所畏惧的主人翁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在地震当天就立下誓言:“两年要还给社会一个新东汽!” 如今,东汽不仅如期完成了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而且瞄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加大了产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并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的奋斗目标。
艰苦奋斗铸丰碑
42年前东汽的扎根,激活了川西边陲小镇汉旺。在中国大三线建设浪潮中,一大批有志之士从哈尔滨、上海、成都等大城市来到汉旺,寄居庙宇,相伴青灯,把他们撒下的石灰线,延伸成了中国工业的梦想之路、奋斗之路、辉煌之路。
当年在汉旺曙光山脚下一个名叫李子林的地方,突然间冒出了一间墙面和瓦面抹着黑灰、玻璃窗全用黑布包起来的大房子。房子里面,一群外地人吼着东北号子,拉的拉、撬的撬,用麻绳和架管一点一点地将大型设备挪进房中,移入机位。那间大房子就是东汽的一轻工车间,那群外地人就是从数千里外的“哈尔滨汽轮机厂”二车间迁来的东汽“元老”。为加快施工步伐,早日进入试生产,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卸下一路的风尘,就投入到了紧张而繁忙的基建安装工作中。当时厂房只是一间空房子,吊车连轨道都还没装好。为快点装了设备搞生产,东汽元老们就赤手空拳地拖呀、拉呀,很多人的手被麻绳磨破,很多人的肩被麻绳勒肿,但他们咬牙坚持着,那些设备就是这样硬给安上了。东汽“元老”们在这片刚建的厂房中开创的奇迹,成了“东汽精神”最初的诠释。东汽第一任厂长丁一将其归纳为“一根麻绳闹革命”精神。正是这股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斗志,在随后的漫漫岁月里代代传承,鼓舞着东汽人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让东汽人“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一代的东汽人终于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了一流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东汽人用烧木柴的原始方法,焊接出东汽第一台汽轮机组的前气缸;勒紧腰带,自筹数百万元,攻克被称为“争气机”的30万千瓦机组……
八九十年代,第二代东汽人放下堂堂央企人的架子,打菜刀、做榨糖机,度过了汽轮机国家计划为零、数千职工“无米下炊”的难关……
今天,当年蹒跚起步的东汽,总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并且成为世界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
可以说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东汽人的血脉里就涌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秉性和品质。艰辛创业的背后,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共和国赤子之肩挑着历史责任与使命,用自己的坚韧和忠诚谱写着三线建设的壮丽乐章。最早来汉旺的“老东汽”当年都是响应党和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携家带口从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登上南下西去的火车,万里迢迢从繁华的大都会来到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镇,其后来投身艰苦创业的情形可想而知。但是,人们在此一干就是40余个春夏秋冬,一过就延续了全家三代人的日子,而且谁也没想到过要离开过。光阴荏苒,年轮飞转,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那些风华正茂的老东汽人也已白发皓首、青春不在,他们的创业豪情和奉献精神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飘逝而成过眼烟云。正是他们率先用流不尽的艰辛汗水肩挑手推砌起了东汽建设的每一块基石,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无闻贡献了自己的宝贵青春和聪明才智,才使当年简陋的三线工厂发展成为当今宏大现代的“十里东汽”。如今这些老人虽然早已退休有的甚至已经离世,他们的后人仍与“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的所有老家庭一样,对于在这片热土辛勤耕耘使之开花结果而无怨无悔并感到骄傲自豪。在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年代和蹉跎岁月,东汽的创业者们始终以忠贞不渝的信念、坚定执著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将个人魂牵梦萦的理想夙愿与企业跌宕起伏的前途命运轨迹紧密交织在一起,用无怨无悔的蹉跎岁月和荡气回肠的人生求索辛勤耕耘着自己深爱的这片热土,从而为社会和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得以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东汽的发展壮大铸起了一座丰碑。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东汽精神的基石。东汽精神是三代东汽人在40余年的创业发展中培育形成的,它首先体现为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主人翁精神;其次体现为坚忍执著、负重自强、勇于开拓、敢为人先,遇大难而不屈、处逆境而不挠的顽强意志;同时体现了人和、心齐、气盛、劲足,凝聚力、战斗力强,豁达包容、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其中既包含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果毅、刚强,诚信、谦和的传统美德,又体现劳动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集中并蕴藏了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宝贵财富。
自主创新攀高峰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汽人从零开始进行研发。那几年,东汽任务很少,资金紧张,但是,东汽人勒紧裤带,自筹数百万科研经费进行研制,到1980年,大部分关键部件已研制成功。就说30万千瓦机组使用的1米叶片吧,设计涵盖了空气动力学、弹力力学、振动理论等诸多学科,光需计算的数据就有数千个,设计难度大,试制周期长,试验耗资大,东汽的设计人员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复杂的计算、设计;加工叶片的职工则在揩不干的汗水中,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了几百天,终于自主研制成功。
可就在这时,有关部门决定从国外引进全套30万、60万千瓦机组,由上汽和哈汽定点制造,要求东汽“停止30万千瓦机组试制工作”。东汽试制多年的30万千瓦机组面临“难产”!
这个“停产令”传到东汽,犹如晴天霹雳。在全厂的干部会议上,身穿灰色工作服、白发依稀的丁一噙着泪水,一脸肃然地坐在简陋的主席台上。他声音沉重地表态:“我是一个党员,为了国家的电力事业,为了工厂的长足发展,为了工厂几千名职工,我宁愿不当厂长,也一定要把30万千瓦机组搞出来!”1983年,东汽终于成功研制出了30万千瓦机组,并定点山东黄台电厂。但困难接踵而来:电厂要求必须在厂内试车并每分钟转到3000转——这种出厂前的空负荷试车风险非常大,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但东汽干部职工在技术难度极大的情况下,成功地进行了试车。这台机组的诞生,缩短了国产化大型机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东汽自主研发的30万千瓦机组已经提升研发至第10代系列。当年第一台机组通过改造已脱胎换骨,而作为机组“心脏”的转子则被运回厂内,作为“雕塑”安放在厂区里,成为东汽人自主创新的历史见证。让东汽人自豪的自主创新还包括“851”叶片——这种长度为851毫米的叶片在世界各地从来没出过事故,国内客户明确表示只使用装有这种叶片的汽轮机,但国内尚无生产能力,外国企业已将每片叶片的价格从1984年的800美元,拉涨到1988年的2000美元。1988年6月25日,一份申请开展自主研制“851”叶片的报告放到了东汽领导的办公桌上。但开发这种叶片谈何容易!东汽人开始了新的尝试。
生产“851”叶片首先要锻模,没有完备的资料,女工程师王惠英丢下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4个月就完成了攻关设计;叶片锻压后再加工,仅低压车间就有65道工序,稍有闪失就可能成为废品,但所有工序无一出错……1989年,一系列解剖检查结果证明:叶片机械性能、强度、韧性、塑性等达到国外同等水平,叶片内部组织结构精度优于奥地利产品,与日本产品相当!
1991年,东汽从国外引进60万千瓦机组生产技术时,国外专家曾以怀疑的目光审视着东汽人。60万千瓦机组,对当时的东汽而言,是决定未来发展局面的界碑,是决定东汽今后在同行业中地位、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的标尺。在合同签订后的3年里,东汽先后派出百余人次到国外进行设计试验、制造工艺、加工操作、生产管理等方面培训;设计处全体人员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重新计算,以掌握国外技术;设计师们在完成技术转化的同时,需要自主创新,从图纸到产品,每个零件都要达到技术参数要求……1996年11月、1997年11月,两台机组分别在邹县电厂成功投运,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从此,东汽与哈汽、上汽平分秋色,不仅形成了国内电力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在国外市场开拓了新天地。
东汽人并没有停滞,他们在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4年11月,东汽引进国外常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不到一年,便开发生产出了首批国产化大功率低温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可在零下3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正常运行20年。这种低温型风电技术在世界上也属高新技术,标志着我国在风力发电这一清洁环保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国产化开发的重大进步。
如今,在汉旺镇“十里东汽”的废墟中,巨石上镌刻的“核文化”三个大字依然金光闪闪,顽强展示着东汽勇闯“核难关”、跻身世界核电俱乐部的历史进程。1995年,作为岭澳核电站一期分包商的东汽,引进了主包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技术,外国专家曾怀疑东汽会“消化不良”。但是,仅仅过了9年,东汽不但掌握了核电汽轮机组的生产技术,并且进行了9大项目的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工艺和新的制造技术,又一次实现了成功跨越,从而为实现核电汽轮机设计制造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岭澳二期开始建设时,东汽已经成为汽轮机项目的主包。中国核电有了自主生产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