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公益营销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企业过渡“利用”公益,哗众取宠,这与公益的本质是相悖的,此类活动也会因公众质疑,而失去价值。公益营销本身能够带给企业的不仅是产品销量、市场份额或利润的提升,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民心的获取,更是企业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
所谓“公益营销”,我们可以尝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突发性事件的响应及参与类似救急救险等;第二类是像奥运、世博会等大事件的赞助营销;第三类是企业自发性的公益资助。企业从事公益营销需要有一个持续一贯的心理,不可以抱有一蹴而就的侥幸想法,一个成熟的企业通常会把公益营销作为企业运营常态,并有计划性的规划公益营销,选择企业可以持续承担的公益营销形式。借成功的公益营销提升企业或品牌的社会认同,有效占领目标消费者心智资源,应该是所有营销手段中最有成效的武器之一。此类成功的公益营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且应始终保持着一种厚重而简约的调性。那么企业如何将公益营销做到简约而厚重呢?综合以上三大公益类别,有以下几个观念可供交流和分享。
首先,针对第一类突发性事件的公益营销最重要的是“及时反应”,因为突发性事件往往有短时、高频、密集的特性,所以“及时反应”是重要的能力,及时捐赠物品、捐献财务、代表到达现场等等都是很必要的手段,同时此类事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宜过度传播和宣扬,重要的是体现企业或品牌的反应速度和对受助人群的平等关怀。
其次,针对第二类事件营销则应强调“合理借势”,所谓“合理”就是将企业或品牌的理念与事件的本质进行自然协调的粘合,营造出有价值点理念的共识,从而实现“借势”的目的。而“借势”的重点则在于把握事件的轨迹、热点和公众的情绪,制定出能够吸纳消费者广泛体验互动的活动,拉近距离,有数据表明,一场成功的消费者体验可以唤起消费者1—2年的心理共鸣,此种沟通价值看似面小,实则力大。
第三,针对第三类则需要企业做到“发现挖掘”,此类公益营销要求企业发现并挖掘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公益需求,比如小学生的营养早餐、贫困山区的公路修葺、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等。而这种形式的公益营销更为长效,与消费者的共识将更牢固和坚实。例如中粮福临门助学基金项目也是这一类别的公益营销活动,早在2011年福临门就经过调查发现,尽管捐资助学一直倍受社会关注,长期以来多有各界人士的热心参与,但这些助资普遍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很少长期(4年及以上)进行支持,同时也更多集中体现在资金的给予和馈赠,基本上没有深度的互动与辅导。基于这样的问题“发现”,中粮福临门助学基金项目通过“保障型”资助(解决学费)和“发展型”资助(社会实践)两种形式,持续13年运作,累计捐助6000余万元助学基金,切实解决1.2万人次贫困生大学四年的学费。这一长时间持续性的公益活动,成为福临门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为避免在公益营销中有过犹不及的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尝试从三个基本角度进行适度规避:题材的优选、恰当的运作、以及客观的期待。公益与企业营销能否有效的结合,尺度的把控需恰如其分,否则,做过一点会让人感到像炒作,做得不够又会导致公众认知不足。
简约、厚重,应该是公益活动的基本调性,简约是指:活动形式上必求务实,去繁就简,操作平实简朴;厚重是指:内容深刻具体,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且具有一定社会或者行业的引领力。对于和像中粮福临门一样有责任感的企业而言,公益营销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也是确保企业长青的一个重要手段,公益营销绝非企业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为的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期望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加入到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