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认为中国无需GDP增长目标

中国决策者习惯制定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目标,且以GDP增速来衡量。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下一年的GDP增长目标,每次五年规划制定后五年的增长目标。政府有时还会制定更长期的增长目标,如GDP总量十年翻番等。针对这一背景,哈继铭在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分析道,GDP增长目标的确立表明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如果制定GDP增长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后,不顾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且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就可能有诸害而无一利。

  害处一是误导政策。当原定增长目标因外部环境变化始料未及,或因目标本身欠妥而无法实现时,如果仍硬着头皮,采取“有条件要上,没条件提供政策刺激也要上,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策略,就很可能导致政策失误,并留下恶劣后遗症,包括产能过剩、政府显隐性债台高筑、金融风险和经济实体道德风险增大等。

  害处二是不利改变增长模式。中央层面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并加以严格落实的意图,地方政府往往将其解读为本地区亦需不惜代价保增长,且只可能进一步提高目标,不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对增长目标的盲目追求,往往通过旧增长模式来实现。有些根本没有意识和智慧转变增长模式的地方官员,便力图通过信贷和融资平台的扩张来发展投资,甚至鼓励和保护当地企业低效扩张,通过抬高地价促使房价上涨来维持地产投资。

  害处三在于,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符。制定一成不变的增长目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尽管近年出现所谓“国进民退”现象,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占比已不再适应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国也在不断争取国际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似乎很难找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每年制定一个GDP增长目标且坚定不移地加以实现;害处四是不利于环境保护。

  哈继铭指出,综观全球,有国家制定短期经济目标如通货膨胀率,有国家制定较长期目标如失业率,但没有国家年复一年地制定GDP增长目标。其他国家政府或央行只是预测短期GDP增速,而且还会根据年中经济形势变化修正预测值,而非不顾一切用刺激政策使增速达到之前的预测水平。“难以理解中国对短期预测(目标)的正确性的高度自信。”

  有人以GDP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就业数据的匮乏,来解释GDP增长目标的重要性。对此,哈继铭反驳道,这不仅纯属缘木求鱼,也不利于增强完善就业数据的迫切感。

  不以GDP作目标,以何为目标?哈继铭认为,中国未来数年当以实现经济再平衡为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化标的是投资占GDP比重。

  “尽管数据不很精准,但中国投资占比过高这一结论还是比较靠谱的。”哈继铭指出,中国当前的投资/GDP比率,不仅高于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国家的历史高点,也高于中国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水平。纵横比较,这一比率都属过高,向下调整成为必然,且会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

  哈继铭认为,中国既可以选择通过政策转变实现主动、有序、可控的调整,也可以维持政策不变最终导致经济被动、无序、失控的调整。“我相信,将经济再平衡作为目标是选择前者。”

2013年度10期(总317)

年度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