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发布《中国政治发展报告2013》(下称《报告》),中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使得政府财政支出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而当前的公共服务政策主要由行政力量推进,缺乏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方面无法有力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无法约束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寻租行为。政府既是供给者,又是决策者和监督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足够的透明度,既难以对公共服务的供应进行考核,又难以应对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报告》认为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地区间的发展不均。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农村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问题无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也在扩大。《报告》尤其指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侧重点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关注度较低,并没有改善区域间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第二大不均衡,是各类基本服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最受政府和公众关注,因此国家在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的投入也比较高,而环境保护和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则相对较少。
第三类不均衡存于群体之间。《报告》指出,垄断型行业和机关单位及部分企业员工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高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社会底层人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以身份为基础确定享有的权利、待遇和服务的体制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导致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报告》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是中国下一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这一方面需要加大“供给”,如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建立城乡统一、区域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